向海图强、谋海为民——专访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

时间:2021-01-05 09:20 来源:李红梅 点击: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去年以来,青岛市委发起经略海洋攻势,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3%;‘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表示。

构建青岛特色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市在“十三五”期间,现代渔业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全市在建海洋牧场共有23处,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总量的1/9。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海洋制造业加速提质。诞生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管华诗院士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药物“GV-971”成功上市、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2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1/5。围绕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全市海洋领域产业联盟达到5个。

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组建了总规模110亿元的三支海洋产业基金。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均成立了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提供各类融资支持超过200亿元。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凤凰岛(金沙滩)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海洋节会享誉国内外。“十三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以上。

海洋产业集群化水平不断提升

“青岛海洋产业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小,一个是散。”焦明伟直言。为此,青岛市在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中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抓好双招双引和项目推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每年滚动推进100多个涉海重点项目,海洋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左右。今年1至11月,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的102%。同时,围绕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总投资300亿元的中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以及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深海装备制造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全市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提升思想方法,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焦明伟表示,青岛市正在谋划蓝海药业这一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包括生物医药、中医药交易,同时融合了研发机构平台、中试平台等。

瞄准百亿级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梳理了10条海洋领域重点产业链条,与戴德梁行、上海宝茂集团等专业化招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今年1至11月,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2097亿元,其中投资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的新加坡Tuff海工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加快引进落地。

“市委给我们的任务是两年三个200亿级以上项目,2020年算是提前完成了。”焦明伟表示,三个200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项目里面,有两个风电项目,这俩项目总投资上千亿元。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前列

“十三五”期间,青岛顶尖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超算升级项目落户。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蓝”号等先进科考船入列。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

海洋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赤潮灾害处置等11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载人深潜器等国家大型科技设施群项目顺利推进,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

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2019年,全市完成涉海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增长15.6%。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加快推进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在青岛打造海工装备领域国内离岸人才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积极推进北大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均已有明确意向。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更加凸显

“十三五”期间,青岛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青岛港在A股上市。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生产效率位列沿海集装箱港口第一位。预计2020年,青岛港将完成货物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2200万标箱,“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8%和4.8%。

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设立欧亚班列青岛运营中心,截至2019年底,青岛港已开辟海上航线173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海铁联运箱量138万箱,同比增长20.7%,连续5年蝉联全国港口海铁联运冠军。青岛市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国际邮轮母港区加快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导入和区域开发,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截至目前落地项目36个,投资规模达620亿元。

“双节点”优势更加突出

国际海洋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累计建成各类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成功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现代海洋产业路演、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活动和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亚海洋博览会等高端展会。

“两区”成为海洋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载体。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以发展现代海洋、航运物流等产业作为重点,19项海洋领域试点任务70%已落地实施;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快速起势,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总投资13亿元的香港港青大健康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设。

建设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实行最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十三五”期间制定出台《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构建完善湾长制等各类制度体系,自然岸线保有率已达40%。高质量完成海岸线调查修测试点任务。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实施“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持续打好浒苔处置攻坚战,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开展源头治理,创新实施关口前移、航道外线打捞等措施,千方百计消灭浒苔于海上,海陆清理比例由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30:1,浒苔上岸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

坚决打击海洋违法行为。坚持守海有责、谋海为民,实施有奖举报、联合执法、执法全程记录等措施,强化执法力量,丰富执法手段,2020年共查获伏休违规渔船380多艘,没收涉渔“三无”船舶100余艘,伏季休渔和海上执法管理秩序大幅提升。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深化海洋开放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焦明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