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岛十五个攻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扬帆启航

时间:2021-01-25 11:42 来源:lijingze 点击:

青岛新闻网1月24日讯 1月23日上午,经略海洋攻势质询答辩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吕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钊贤、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虎成、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朱铁一、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淳于贤力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省、市、区人大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协会商会代表、市民代表在内的9位质询人依次提问,6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青岛将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请问在海洋项目落地方面我市将有什么具体举措?

焦明伟:经略海洋攻势的核心是海洋产业,海洋产业的核心是海洋项目。在2020年的经略海洋攻势推进中,我市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制定了攻坚方案和重点对标单位,分解责任,强化调度,成效比较显著:全市引进了102个项目,比上一年提升了12%;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比上一年提升了49.6%。

不过,招商引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2021年,青岛将围绕“双招双引”进一步分解好任务、抓好调度落实。特别要围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海洋产业进行建链、补链、强链,引进龙头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大项目;要加强发挥顶格协调作用,提升攻势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解决项目引进和落地过程跨部门、跨领域问题。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没有健康的海洋,人类就没有未来。青岛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突破性成效?在陆海统筹、海陆共治共管方面将有哪些新的“打法”?

杨钊贤:海洋环境污染根在陆上,近海约80%的污染来自陆地,加强陆海共治共管、“管”好入海口非常关键。2019年以来,我市开展了排污口的全面排查和溯源工作,查清了“谁在排、排什么、怎么排”“污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加强了执法检查。

治理海洋环境污染,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陆海联防联控、共治共管。要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开展“一口一溯”,建立“一口一档”,实施“一口一策”,实现监督管理一张图;要继续落实好河长制和湾长制,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9条重点河流的41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完成蓝谷小岛湾、红岛等蓝色海湾的综合整治修复;要加快推进全市61个渔港环境综合整治。

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爱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有哪些优势和短板?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焦明伟:海洋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航运、科技、金融、产业以及海洋国际治理等多方面内容。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势主要表现在产业体系完善,海洋行业和产业集群众多;海洋科研力量雄厚,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及涉海院士数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港口辐射带动力强,港口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城市第一位;上合示范区、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优势叠加,青岛走在对外开放最前列。

不过,青岛在海洋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匹配之间还存在差距,高端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还不够完备。下一步,青岛将加快制定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对外开放、航运贸易等领域全面发力,加快建设全球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同时,青岛将更加积极参与海洋公共事务、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灾减灾、海上综合执法等全球海洋治理活动,参加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开拓、南极全球治理等国际行动。力争到2025年,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青岛以知名的国际海洋城市身份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

崂山区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基础建设部部长王静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青岛推动海洋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了什么契机?抢抓RCEP机遇,发展港口航运,青岛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虎成:RCEP的签署为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一方面,RCEP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青岛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节点”城市作用,助力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同时,也有利于青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助推青岛建设全球国际海运中心。

机遇来了,关键是如何抓住。下一步,围绕经略海洋、提升航运产业能级、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建设,青岛将进一步面向RCEP涉及到的15个国家畅通海上、空中国际大通道,通过推动“大通道”开发,推动国际贸易更加频繁;青岛要充分发挥海陆空铁一体化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功能,使更多货源在青岛集聚,服务畅通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青岛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一方面积极推动港航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合作,参与区域经济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引进来”高端航运要素在青集聚。

市人大代表,青岛坪苑区政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横镇绿豆圈村党支部书记李崇福:去年青岛在滋养海洋文化根脉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突破?面向海洋文化全面振兴这一目标,青岛还有哪些差距?

朱铁一:2020年,青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在海洋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和支持方面实现了政策突破;在海洋文化方面,青岛开展了胶州湾外围水域水下考古工作,获得了重大发现,为下一步研究胶州湾海域近海德日、中日甲午海战历史奠定了重要史料基础;吸引上海海事大学研究院落地,推动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内的3所驻青高校增设5门涉海专业,促进了海洋知识传播; 2020青岛文旅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会上签订了总投资额70多亿的26个重点文旅项目,文旅项目招商成效显著。

为实现海洋文化的全面振兴,青岛将强化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上规模、有知名度的海洋主题科技及文化场馆;深入挖掘以琅琊台文化、道教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资源;推动海洋文化创意以及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打造叫得响的海洋主题展会及文化节会。

市政协委员、安奥克斯汤姆逊(青岛)游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家桧:针对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建设,我市在争取和发挥国家、省政策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淳于贤力: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承担了106项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已实施98项,形成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13项被全省复制推广,取得很好成效。不过,在争取政策方面的主动创新性上,大胆试的冲劲还不足,大胆闯的闯劲还不够。现有的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通关便利化、航运物流等传统领域,创新成果还是不够多。一年多来,省、部、市已经针对上合示范区出台许多政策。不过,在一些关键的政策创新方面还有差距。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将进一步立足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壮大海洋产业规模。上合示范区要突出上合元素,推动“两区”建设在海洋产业里取得更大成效。

市民代表,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地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明: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有的放矢,青岛的“矢”准备了哪些?是否需要“草船借箭”?

焦明伟: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青岛的海洋科技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要做到“内”“外”兼修。对内,将科研成果、涉海企业、金融机构等一体化统筹,建立平台,完善信息对称。特别是利用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实行研发前、中、后端不同阶段的企业介入,使政企、科企、银企的合作更加密切。对外,要引进外地的科研成果在青岛转化。比如在药物方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今年将与青岛开展合作;在海工装备方面,成功与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合作,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

商协会代表、青岛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王盛: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6%左右, 2021年的目标是10%左右。要提高4个百分点,青岛底气何在?

焦明伟:青岛十强产业中,现代海洋产业占比49.4%,发展势头强劲。考虑到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因此,青岛将2021年的目标确定为10%,略高于全市GDP,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招商引资引进储备了一批优质涉海项目,“十四五”期间将是产能加速释放期,具备较好的增长动力和支撑条件,为海洋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今年,青岛将抓增量释放,加快涉海项目建成投产;抓存量扩张,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精准服务;抓精准政策滴灌,支撑、扶持产业发展。

市民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超:青岛海洋产业头部企业较少,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少百年老字号企业。青岛将采取哪些实招硬招做大做强海洋产业?

吕鹏:龙头企业,必然科技含量高,否则无法做大做强。在海洋产业领域,有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等诸多板块,青岛需找准发力点。要站在未来看现在,超前判断产业风口,大胆进行技术预埋,这样产业风口来临,青岛就能站上制高点。例如,青岛应该围绕超算进行布局,发力海洋信息产业;依托管华诗院士团队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博益特做海洋生物材料产业。这样,青岛才能在海洋企业培育中大有所为、“独孤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