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时间:2021-01-26 10:03 来源:lijingze 点击:

2020年以来,青岛加快经略海洋攻势,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6场硬仗,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不久前,《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青岛将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如何向海而行、向海而兴,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踏浪前行?在近日召开的青岛市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海洋强市 形成现代化产业聚集中心

2020年9月,山东省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至此,全国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青岛等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姜玉池,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圣洁,市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等带来的提案正是关于加快建设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姜玉池认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最大的优势是海洋人才和海洋创新能力。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1/5;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1/3;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1/3。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在线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中,青岛以93.65的高分位于国内之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显示,青岛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

姜玉池表示,青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这是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大优势。据了解,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0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且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有6个,过百亿元的有8个。青岛在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短板也比较明显。姜玉池介绍,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仅占青岛海洋经济比重11%。港口建设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科技成果产出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受制约。此外,近年来青岛海洋人才存在外流现象。

姜玉池建议,要进一步提高青岛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提高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做大海洋产业,形成现代化产业聚集中心。实施港城联动,形成现代化的海洋产业聚集中心。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扩容,在装备研制、开发领域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合作,形成研发基地。形成海洋能源、海洋新能源开发基地。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产业,加强海洋生物产业。

创新求解 从“弯道超车”到“换道前行”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表示,希望青岛持续扩大优势,尤其是在营商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上,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同时,青岛应紧抓创新这一核心发展理念,特别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上更好地实现突破。

潘克厚建议,以青岛蓝谷和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通过科教融合、三产融合,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流畅转接,让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城市优势。谈及“十四五”时期的海洋发展,他提到,青岛应通过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短板,在颠覆性技术上下功夫,不仅实现“弯道超车”,更要“换道”,实现突破性发展。

青岛市人大代表刘瑜建议,要立足青岛海洋经济的产业提升,打造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促进海洋船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依托现有科技创新载体,促进科技与企业结合;二是聚集海洋创新资源,整合科研资源,培育人才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海洋试验场,集聚海洋船舶企业、团队、高校,打造科研、试验、成果转移转化、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培育海洋产业新动能,壮大涉海创新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四是政策引导及扶持海洋牧场相关项目;五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海湾整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

平台支撑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科技重镇,如何巩固优势,并转化为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斌贵带来了《关于推动海洋科技发展、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提案》。

王斌贵表示,与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相比,目前青岛还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加快打造重大科技设施集群、构建先进科技创新平台,“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建设海洋生态系统模拟实验装置/海上综合试验场、E级超级计算机、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大科学装置,打造深海资源开发、水下探测设备研发、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先进科研条件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时,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灾害治理等方面,建议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与青岛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力攻关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环保这一绿色新兴产业。依托青岛海洋科技机构长期积累的海洋数据优势,引导和推动海洋大数据产业发展。

王斌贵建议,要加快发展“产业注重创新、科研服务产业”的高技术体系。要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的创新潜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创新生态网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任务攻关,打通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全链条通道,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

文化引领 提升滨海旅游科普功能

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离不开海洋文化建设。对此,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赵宪勇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组织规划、立项支持,系统挖掘、弘扬青岛海洋文化,助力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他建议,要提升旅游景点科普功能,规范强化已有旅游休闲观光的科学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沿岸、沿海与岛屿的生态观光、休闲体育与科普教育功能;营造城市海洋文化氛围,打造各类海洋主题街、文化节、主题公园与地标;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教育,系统布局海洋文化研究,加强中小学生海洋基础教育及各类海洋科普宣传丛书编撰。

赵宪勇建议,将青岛打造为极地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中心。一方面,要打造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参与极地海洋国际治理的能力。

相关链接

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涉海内容摘要

2021年1月12日,青岛市代市长赵豪志代表市政府向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要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引领胶东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建设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平台。推动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投入运行,加快建设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心。推进青岛蓝谷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升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海洋一产,加快1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海洋种苗业、深远海养殖业。海洋二产,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产业,成立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争取国家深海基因库落户。海洋三产,整合海上旅游资源,加强产品设计,发展海岛旅游。争取设立蓝色金融研究院(青岛)。推动海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设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持续优化湾区大都市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