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试点,山东港口如何打赢“智慧竞争”

时间:2020-08-13 09:56 来源:lijingze 点击:

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布意见,明确山东港口为“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这是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

之所以选择山东作为试点,是因为“智慧港口”本就是山东港口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智慧港口看山东”已成为港航业界共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他省份的港口集团,也已纷纷开始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港口“智慧竞争”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山东港口应如何率先突破,出标准、出规范,在智慧港口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逆势增长的奥秘

疫情期间,我国各沿海港口的生产经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山东省港口,在应对此次突发危机中表现优异,成为唯一实现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增长的省份。

山东港口逆势增长,港口“智慧化”的作用功不可没。得益于无纸化办公和无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港口可以在人员零接触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正常运作,为全省经济复苏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山东港口已建成全球领先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和自动化堆场,解决了永续充电、无人驾驶等难题,成为引领我国港口智能等级迈入世界最高水平的主导力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长期化,客观上要求港口作业实现智慧化、自动化。同时,智慧化也是港口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物流是我国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与方向,港口是物流环节中的重要节点。智慧港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第四代港口创新集成应用的结果,是港口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首先,随着技术和工艺的逐渐成熟,港口智慧应用的精准程度不断提升,可以实现大部分业务的无人自动办理,这适应了当前疫情背景下的需要。

其次,判断一个港口的未来发展前景,港口作业效率是最重要的指标。通过流程整合与优化,智慧港口可以有效提高港口运行效率,降低客户的在港成本,提升货源集聚能力,使其在市场震荡时拥有足够的弹性。

最后,未来港口要具备使多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处理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共享,智慧港口可以实现不同港口之间、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协同互动,提升港口的整合绩效。

举例来说,智慧港口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应用场景。

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视频与图形分析、无人机等智能化技术,港口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实现无接触办公。

疫情期间,青岛港打造的“云港通”物流平台,整合了口岸、报关、仓储、配送、海事监管等多个部门的功能,通过物流费用的线上支付,集装箱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实时物流任务发布和承接等功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幅减少了人员聚集和流动的风险。

在降本增效方面,自动化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码头和智能车队管理,可以大大降低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的在港时间,在巨型货轮大行其道的当下,在港时间的缩短意味着船、货双方物流成本的大幅下降。

据测算,使用自动化码头和无人驾驶集卡,可以提升作业效率30%以上,每车每年可节省45万元左右的人力成本,以及10万元左右的燃油费及车辆维护费。

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系统架构的电子信息平台,可以真正实现不同港口、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决策与协同配合。如利用智能算法合并重复的关检手续,可以实现“异地”关检合一,优化通关流程;通过信息数字化,实现与多个系统的对接和共享,可以提供“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缩短通关时间,大大提升港口整合绩效。经过详细测算,单证电子化每年可为港口各物流参与方降低成本超1亿元。

“零下零上不敲章”

山东开展“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应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全自动无人化运作。

智慧港口应实现从船边到堆场的全自动无人装卸作业。与5G技术结合后,凭借其在传输速度上的优势,这一过程将更加稳定、精准、高效。

例如,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投产运营时,仅用9个多小时,就完成全船1785个自然箱的装卸作业,一举创下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与传统人工码头相比,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效率提升30%,人工减少80%,自动化程度超过鹿特丹港等世界级港口。

远程实时操控。

将AR技术与5G、CT技术相结合,实现在人员不接触的情况下,对集装箱设备进行远程实时管理,包括集装箱信息识别,箱内物品扫描,远程通关检验等。

不需要工作人员实地办理业务,这在疫情长期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远程操控还将大大简化人工办理业务的繁琐流程,从“两下两上四敲章”变成“零下零上不敲章”。

快速高效的管理决策。

随着创新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物流也逐渐向多批次、小规模、定制化的方向演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物流规划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借助云计算技术的超高计算能力和大数据技术的海量存储,智慧港口应在极短时间内,从上千种可能中选择出最佳的物流方案,以大大提升物流管理的决策水平,使运输流程更加高效、经济。

跨行业联盟

智慧港口建设,涉及到物流运输的多个行业,仅从港口端发力无法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智慧港口建设效率。

应由政府部门引导,成立由港口、船公司、集卡公司组成的跨行业联盟,通过信息协同和需求互动,构建包容性更强的智慧平台,为新业务新模式的出现打好基础。

港口智能化改造的资金,可按照“企业承担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方式进行筹措,其中政府补贴部分,可借鉴韩国政府经验,由跨行业联盟发放债券,银行通过“债转股”方式帮助其消化债务。

结合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外贸商品的通关效率。应大力推进无纸化、电子化的智慧港口改造进程,以数据标准化促进信息在不同部门间的流通,将线下服务改造为线上服务,让客户少跑腿。

可在现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整合收货企业的商品信息和货代企业的物流信息,根据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关检要求,合并相同的申报内容,优化关检流程。推广“智能地磅”、“智能识别”等远程操控和管理技术,支持海关监管业务的自动化、数字化创新,实现通关、检疫的线上办理。

建立能快速响应的风险应对机制。

整合工业生产、市场采购和港航物流数据,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市场波动进行评估,通过预警机制抑制风险传播,控制外部成本。利用云计算技术,对风险造成的冲击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相关业务,在实际损害发生前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形成风险的主动应对机制。

构建适合多种应用场景的物流信息平台。

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强大计算能力,以及大数据技术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特点,对不同场景、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凭借平台的开放性,进一步向内陆拓展腹地范围,结合内河港口建设,打通内陆“水水中转”环节,提供涵盖需求发布、信息反馈、物流规划的打包服务,构建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具有多边界属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借助5G技术的高可靠性、低延时性,以及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确保数据交换能够安全高效的进行,提升信息平台的可靠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