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我们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那么,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新时代,海洋经济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新机遇?一场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大会,11月29日在山东烟台举行。
海洋强则山东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山东海洋事业发展寄予厚望。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表示,近年来,山东全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海洋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海洋科技创新行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初显成效,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王书坚指出,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我们将乘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东风,立足山东实际,不断发挥优势,积聚壮大海洋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促进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智慧、山东力量。”
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表示,烟台向海而立、因海而兴,充分发挥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海洋经济强、海洋环境美、海洋管理优的海洋经济大市为目标,重点实施了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六个突破”,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术平说,即将开启的“十四五”将是烟台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烟台将着力优化陆海空间布局,树立大空间理念,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促进产港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优化提升现代渔业,培育壮大海工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海洋旅游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与涉海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突破一批海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供需精准对接、成果高效转化;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切实提升海洋生态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烟台应有贡献。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介绍,烟台市全面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和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规划设计、试点示范、创新支撑、生态保护等方面着手,推进海洋牧场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打造山东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构建起海洋牧场“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烟台市累计投入海洋牧场专项建设资金1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10万亩;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个,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14个,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推动智慧海洋建设
“智慧海洋建设是经略海洋的重要抓手,事关重大战略,事关国家利益,事关长远建设,是我国经略海洋的系统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认为,智慧海洋建设应打通海洋信息的“大动脉”,以信息流带动业务流,实现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以及管理主体互联互通,强化智能挖掘,提升智慧服务。智慧海洋建设应发挥好“三个力”: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为新兴产业提供新动力、为服务产业赋予新能力,从而提升海洋产业未来的创造力。智慧海洋建设还应发挥好3个作用:当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的“千里眼”、资源开发的“活地图”和拓展空间的“红绿灯”。
“目前迫切需要加大海洋观测技术装备试验和应用力度,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其产业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表示,观测基础装备要重视原始创新,按照“创新一代、定型一代、量产一代”的格局规划设计,同时强化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传感器探头、敏感材料、基础工艺等关键小件研发,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海洋能发展方面,应推进潮流能、波浪能规划化应用;支持我国海洋能技术装备“走出去”,参与国际相关政策标准制定。
从量变走向质变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指出,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也进入了深度调整新阶段,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快发展积蓄了新能量,提供了转换新动力。
崔晓健表示,“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在以下方向重点发力: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融入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动能转换,推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科技攻关,重点攻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用途管制,构建陆海一体保护利用新格局;扩大对外开放,拓展蓝色经济交流合作;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
“海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取决于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中央政策支持。”原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认为,在推进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和海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通过人才、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打造我国沿海海洋经济带;推进形成我国四大湾区协调发展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上,加快启动环渤海大湾区、沪杭大湾区和北部湾大湾区规划,推进形成我国沿海四大湾区协同发展大格局;培育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优化重化工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培育海洋特色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指出,海洋开发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海洋产业发展要从“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型;区域管理要从“分割型”向“协作型”转型。“十四五”期间,烟台要建设国家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前已经形成了“4+1”的成熟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建议烟台未来发展要优化三大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突破4个海洋新兴产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建议引入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概念,作为考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海洋生态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通常针对特定行政区管辖海域,核算一定时间内人类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海洋生态产出。
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指出,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海洋经济,包括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区域合作等。
肖金成表示,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好陆海统筹,明确统筹的主体和对象,发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能动性,充分挖掘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海洋经济门类多,潜力大,但现阶段投入不足。烟台要建立发展海洋经济的平台吸引更多企业、资金、人才,使我国尽快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了水域生态牧场的相关研究成果。他提出,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应秉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三生一体、多元融合的理念,在抓实生态修复、资源养护效果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其在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水域生态牧场建设不仅是新模式,更是新业态。要坚持理念、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和工程实施,系统研究与突破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同时,坚持生态、精准、智能、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渔旅融合、渔能融合等功能多元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李琳梅表示,海水淡化是新水源,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海水淡化作为一种水处理技术,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发展成水产业、装备制造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能与环境、生态、水处理领域等结合,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发挥作用。烟台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具备发展海水淡化的优势条件,也有创新基础。对于烟台市发展海水淡化,李琳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实施供水行动,扩大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第二,发展自主装备,打造优势产业;第三,制定配套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第四,拓展海水淡化应用领域,为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提供支撑。